当前位置: 首页 - 新闻中心 - 市场观察 - 正文
对虾蹦蹦跳 青蟹横着走——沙漠盐碱地水产养殖记
来源:新华社    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25日    浏览:7   0 收藏

  新华社西安9月24日电 题:对虾蹦蹦跳 青蟹横着走——沙漠盐碱地水产养殖记

  新华社记者陈钢、韩佳诺、刘彤

 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榆林,一大片看似荒芜的盐碱地中,一个个池塘接连成片,池中南美白对虾自在游弋,青蟹在塘底横行穿梭……

  临近十一假期,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的盐碱地水产养殖者们,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段:投放成虾饵料、监测养殖水质、查看海鲜长势、关注市场行情……

  “‘丰收节’前后,是我们饲养的海产品集中捕捞、上市的关键时期,将高品质海鲜及时送入水产市场、送上消费者的餐桌,我们再忙再累,也是值得的。”定边县科鑫盐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冯建亮说。

  曾经,因盐分析出而披上“白衣”的盐碱地,长期被视为农业的“禁区”。榆林市拥有150万亩盐碱地,其中可利用盐碱水体面积约10万亩。

  近年来,当地科技局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携手合作,开展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攻关。

 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专家介绍,针对榆林的气候与水文特点,适用于当地的虾蟹贝综合养殖技术在一次次尝试中终获成功。新技术让原本适应南方海水的虾蟹贝类,也能在榆林的盐碱地中“安家落户”、茁壮成长。

  这一突破为当地水产养殖业打开了新局面。

  陕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尚,是“盐碱地养海鲜”的先行探索者。高尚告诉记者,在盐碱地养殖海鲜并非易事,仅“水”这一关就充满挑战。“我们从盐湖引水,盐度是普通海水的五六倍,必须经过降盐、微量元素调配等多道工序,反复调试,才能打造出适宜海鲜生长的水体环境。”

  此外,陕北昼夜温差大,也延长了海鲜的成熟周期。以南美白对虾为例,从虾苗到成虾需四个半月,比南方更长。“但漫长的生长期也让虾肉肉质更紧实、品质更优。”高尚说。

  开建大棚、调配盐水、引进种苗、尝试饲养……在失败中总结,在总结中改进,经过多年反复探索,养虾终获成功。

  在实践中,大家发现盐碱地自有其独特优势——盐湖中天然生长的卤虫(盐水丰年虫),作为能适应高盐环境的低等甲壳生物,是养殖海鲜的优质天然饵料。“这样养出的虾,蛋白质含量更高,口感弹嫩。”高尚说。

  除了虾,公司还尝试养殖青蟹、梭鱼、蛏子等多种海产。其中,青蟹与虾混养的模式颇具巧思:青蟹可及时清除病弱虾体,扮演着“清道夫”角色,形成良性生态循环。

  2024年,榆林全市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510亩,全市完成盐田大虾商标注册3个。青蟹综合养殖面积达1326亩。

  定边县盐场堡镇北畔村村民杨学志说,因为村里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,基本无法耕种,外出打工一度是大伙收入的主要来源。“现在,盐碱地里养殖海鲜成功后,我们组建了一支40人的捕捞团队,专门在花马池盐湖捕捞卤虫,养殖公司以每100吨28万元的价格进行收购。我们的收入提高了不少。”

  “正是看到沙漠海鲜潜在的巨大价值,现在宁夏、内蒙古等定边周边地区的农民,也纷纷来我们这里取经。在盐碱地上养出更多、更好的海鲜,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。”冯建亮说。

  展望未来,多家养殖企业表示,将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,布局现代化养殖设施完善育苗功能;进一步延伸产业链,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死虾、虾壳等副产品用于养鸡,试验生产高附加值的“虾青素鸡蛋”;同时,将养殖基地与旅游产业结合,形成农文旅融合的综合性项目。

  一片盐碱地上的“新蓝海”,正悄然铺展,生机盎然。

【责任编辑:王佳宁】


注:本文转载自新华社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公网安备:京公网安备11011402054738号 备案号:京ICP备2025130048号-1
Copyright © 2025-2033 by eept.or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联华源节能环保科技研究院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