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人员下一步旨在实现原子纠缠,这是解锁全规模量子计算的关键步骤。
世界最大量子阵列问世:6100个量子比特,精确度达99.98%
量子计算机需要海量量子比特来解决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尖端难题。与经典比特不同,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于两种状态,这种特性被称为叠加态。
该特性使得新型强大计算成为可能,但也导致量子比特极其脆弱。为实现误差控制,未来量子机器需要数十万个量子比特。
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近日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。他们成功创建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量子比特阵列 —— 6100个中性原子量子比特,这些原子通过激光束固定悬浮。此前类似阵列仅能维持数百个量子比特。
中性原子量子比特规模化突破
研究团队采用光学镊子(高度聚焦的激光束)在真空腔内捕获铯原子。通过将一束激光分割为12000道光学镊子,他们将6100个原子排列成网格状。
"在屏幕上,每个量子比特都清晰可见,如同光点组成的星图,"研究生汉娜·马内奇表示,"这构成了大规模量子硬件令人震撼的视觉图谱。"
世界最大量子阵列问世:6100个量子比特,精确度达99.98%
核心突破在于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保障质量稳定性。该系统的量子比特叠加态维持时间达13秒,较同类系统提升近10倍。团队对单个量子比特的操控精度更是达到99.98%。
"传统观点认为扩大规模往往以牺牲精度为代价,"研究生野村彪平指出,"但我们的成果证明二者可兼得。没有质量的量子比特毫无价值,如今我们实现了量与质的双赢。"
迈向误差校正与量子纠缠新阶段
研究人员还演示了在保持叠加态的前提下,将原子在阵列中移动数百微米的能力。与超导电路等硬连接系统相比,中性原子量子比特具有这一独特优势。更自由的量子比特移动将助力未来量子机器高效实现误差校正。
马内奇生动比喻道:"移动原子时保持稳定,如同端水行走既要防止倾洒;若同时维持叠加态,则需像谨慎慢跑避免水花四溅。"
下一前沿领域是大规模误差校正,这需要数千个物理量子比特支撑。研究生埃利·巴塔耶解释道:"量子计算机必须以容错方式编码信息,才能真正完成有价值计算。与经典计算机不同,量子比特无法简单复制,误差校正需依赖更精妙的方法。"
研究团队下一步目标是实现量子比特纠缠。量子纠缠能使粒子群形成统一系统,这既是实现全规模量子计算的基础,也是模拟自然现象(从奇异物态到塑造时空的量子场)的核心机制。
"这是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的激动时刻,"项目首席研究员曼努埃尔·恩德雷斯教授表示,"我们现在看到了通往大型容错量子计算机的清晰路径,基础构建模块已就位。"
正如马内奇所言,这项技术的意义远超机器制造本身:"我们正在创造能揭示宇宙奥秘的机器,这种量子力学特有的认知方式令人振奋。"
该项突破性研究已发表于《自然》期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