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- 新闻中心 - 市场观察 - 正文
和田沙漠戈壁“蝶变”绿色能源宝库
来源: 和田地区生态环境局    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9日    浏览:22   0 收藏

光伏储能协同发力,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

昔日漫漫黄沙、寸草不生的和田沙漠戈壁,如今随着新能源产业兴起,正“蝶变”为绿色能源宝库。国网和田供电公司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全地区光伏建成并网装机规模637.43万千瓦(含集中式203万千瓦、分布式及其他类型),水电装机41.1万千瓦,储能总装机规模117万千瓦/354万千瓦时,新能源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。

数据背后,和田新能源产业如何依托资源优势破局?又如何通过产业布局确保电力“发得出、送得走、用得好”?记者深入实地探寻答案。

▲中广核洛浦县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

资源优势:为新能源发展注入“底气”

和田发展新能源的核心优势,在于得天独厚的光热与土地资源。当地年日照时数达2470-3000小时,沙漠、戈壁及荒漠占土地总面积的63%——充足日照让光伏组件能高效吸收太阳能,大面积未利用荒漠则为电站建设提供广阔空间,既无需与农业、居住用地冲突,也降低了土地成本与协调难度。

近年来,和田抢抓国家“鼓励利用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建设新能源项目”的政策机遇,重点布局光伏、储能产业,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发展路径。

▲洛浦华润新能源4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投运

产业布局:构建“光伏+储能+配套”协同矩阵

和田坚持统筹规划,形成以光伏为核心,火电、储能协同的产业格局,推动新能源规模化、专业化发展。

光伏产业规模化推进:走进洛浦县光伏产业园,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连片铺开,控制室大屏实时跳动发电数据。目前,和田已建并网集中式光伏项目203万千瓦,在建项目635万千瓦,全部建成后集中式光伏总规模将超800万千瓦;国家电投、中广核等企业先后入驻,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。2024年12月28日,华润新能源和田40万千瓦光伏项目(配套4万千瓦/8万千瓦时储能、1座220千伏升压汇集站)并网送电,项目线路全长74.5公里,投运后年均可提供清洁电能7.64亿千瓦时,总发电量超190亿千瓦时。

储能产业加速补位:储能作为新能源稳定供应的“关键支撑”,在和田布局提速。2024年7月,新疆能源(集团)立新皮山县200兆瓦/800兆瓦时构网型独立储能项目(一期)进入冲刺阶段,预计7月底投产;7月20日,中广核和田洛浦10万千瓦/40万千瓦时独立新型储能项目并网,该项目总投资3.6亿元,可缓解区域调峰调频压力,每年减少新能源弃电量,提供清洁电能1.3亿千瓦时,节约标准煤约1.59万吨。

配套工程打通“外送通道”:2024年7月13日,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。该工程环绕53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,建10座变电站、4197千米线路,投运后将为和田新能源“送得走”提供关键支撑,助力南疆形成“内供六环网、外送五通道”格局,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283亿元、提供就业8000余个。

▲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

产业效应:激活绿色发展“多重动能”

和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,正持续释放经济、社会、环境“三重效益”。

经济效益凸显:新能源项目带动资金流入,中广核和田洛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总投资37.6亿元,从备案到并网仅用半年,创全国百万千瓦级大基地建设最快纪录,投运后还将持续贡献税收;光伏组件生产、风电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企业集聚,完善了产业生态。同时,和田以昆冈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,创新绿电直供模式——新能源企业与园区高耗能企业签订长期协议,光照充沛时段直供绿电,年用电量千万千瓦时级企业年均可节约电费超70万元。

生态与社会效益双赢:在“光伏+生态治理”模式下,洛浦县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实现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”,3000余亩土地上,苜蓿、狼尾草等作物长势良好,去年狼尾草产量超600吨,既改善了土壤质量,又增加了植被覆盖。环境减排方面,国家电投洛浦县200兆瓦光伏项目投运后,年均发电3.6亿千瓦时,每年可节约标煤11万吨、减排二氧化碳33万吨,为“双碳”目标贡献力量。此外,新能源产业还推动和田基础设施完善,助力乡村振兴,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

未来,和田将继续深挖新能源资源潜力,完善产业布局、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,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方向发展,在绿色发展赛道上持续焕新,为南疆能源转型树立标杆。


注:本文转载自 和田地区生态环境局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公网安备:京公网安备11011402054738号 备案号:京ICP备2025130048号-1
Copyright © 2025-2033 by eept.or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联华源节能环保科技研究院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