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16年我第一次来这里时,眼前全是裸露的石头和采砂留下的矿坑,夏天晒得能蜕一层皮,刮风时‘风吹石头跑’。”站在林间栈道上,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副场长张玉杰说道。
从2017年启动生态修复至今,这片曾因长期采砂满目疮痍、植被覆盖率不足5%的“生态伤疤”,已经蜕变为林木葱郁、植被覆盖率超65%的“城市绿肺”。
艰难开局:创新模式啃下造林“硬骨头”
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,长期无序采砂导致河道周边形成大量矿坑,裸露的砂石滩不仅成为春季沙尘暴的“二次扬尘源”,还导致黑河流域局部生态功能严重退化。
“当时市区两级政府下定决心整改,可谁来干、怎么干,成了最大的难题。”张玉杰回忆,面对“没土、缺水、立地条件极差”的现实,不少人都说“根本不可能”。
2017年,由市区林草部门抽调的技术骨干组成专项工作组,进驻黑河西岸,开启了一场与恶劣自然条件的“持久战”。
然而,黑河西岸立地条件之恶劣远超预期——砂石层无法保水保肥,苗木根本无法扎根。
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和专家论证,工作组创新提出“改地适树”方案,通过跨区域调配土方,在造林区域均匀覆盖一层厚达1米的种植层,累计覆土1800余万立方米,覆盖面积达3.8万亩,为苗木生长打下了“基础桩”。
同时,依托地形特点,林场将6处废弃石料坑改造成总容量超100万立方米的蓄水塘坝,并敷设1600公里灌溉管网,采用“管灌+喷灌+滴灌”组合节水技术,实现苗木精准灌溉。
为了克服西北地区造林窗口期短的瓶颈问题,林场打破传统造林季节的限制,开启了春夏季造林为主、秋冬季造林为辅的四季造林新模式,年均造林效率提升了40%。
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坚克难,黑河(甘州)段西岸共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,累计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万株,苗木成活率高达92%。
如今,昔日的“乱石滩”已变身茫茫林海,沙尘暴发生频次和强度较修复前减少70%,黑河沿岸的生态屏障逐步筑牢。
长效管护:科技赋能守护造林成果
俗话说,三分植,七分管。“苗木栽下去只是第一步,要在干旱地区守住这片绿,管护比造林更重要。”张玉杰介绍,2020年林场正式成立后,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的管护体系。
在林场的管护台账上,每一片林区都有明确的“管护责任人”。针对管护面积广、人手有限的问题,林场实行“化段包干、分片养护”制度,36名干部职工带领护林员逐段开展灌水、除草、修枝、病虫害防治工作,确保每一株苗木都有人管、有人护。
“夏天最热的时候,护林员们穿着长袖长裤,一天走十几公里,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就是为了不让一棵苗木枯死。”张玉杰告诉记者。
科技的加入,让管护工作更高效、更精准。为应对干旱气候,林场研发“滴灌+覆膜”节水技术,在缺水区域新建供水提灌站、疏浚渠系,使单株苗木年均节水量达30%。
林场还引进智能化“森林眼”监测系统,实现24小时火情、病虫害、乱砍滥伐等情况的动态监测。“以前护林员巡护有盲区,现在通过‘森林眼’,坐在监控室里就能看到林区的实时情况,发现异常能第一时间调度人员处置。”
精细化管护带来的成效日渐凸显。近几年,林场新植树木成活率稳定在95%以上,保存率超92%。不仅有效遏制了风沙危害,还吸引了白鹭、斑鸠等2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,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。
生态变现:积极探索林区转型新路
“以前总觉得护林就是‘守着林子过日子’,没想到现在林子也能‘生金’。”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,黑河林场不再满足于“只护林、不发展”,而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推动林场从“单一管护型”向“生态产业型”转型,让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
秋日的黑河林场。受访者供图
近年来,依托6万亩林海和独特景观,林场将传统林区升级为3A级黑河生态景区。正值秋季,胡杨林进入最佳观赏期,金黄的树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。
“去年10月,我们单月接待游客接近30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过50万元。”张玉杰介绍,景区还推出了“森林康养”体验项目,利用林区负氧离子含量高的优势,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。
碳汇经济成为林场转型的另一重要方向。林场引进智慧林业监测系统,精准测算林区碳汇储量,依托科学造林、森林经营项目开展碳汇公益造林;与张掖市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合作,推动碳汇项目开发,助力张掖市与西部碳汇公司达成首笔碳汇交易,实现“生态管护—碳汇生产—交易变现”的绿色闭环。
此外,林场还推出“碳汇研学游”,游客参与植树可获得碳积分,兑换景区服务。既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,又拓展了碳汇经济的应用场景,为林场绿色发展增添了新动力。
依托自身资源,林场也在尝试发展特色林业产业。“一方面,我们发展林果经济,在林区种植8000亩优质梨,形成梨种植、生产、加工一体化产业链;另一方面,大力发展林下经济,在林下养殖大鹅3万只,改良土壤的同时减少了林地的养护成本。”
漫步在黑河西岸,清风拂过林海,树叶沙沙作响。“乱石滩”蜕变“生态绿洲”的故事仍将继续,黑河西岸的林海会更翠绿,生态红利将惠及更多群众。
来源:中国环境APP
作者:中环报记者方琬夷
编辑:裴小丽